记者一行4人来到广饶县花官镇东刘村抗战老兵刘西璞的家中时,正值降温飘雪,当时老人正躺在床上,床头的收音机正在播报天气预报。听到记者的采访诉求后,老人连忙让子女扶自己坐起。听刘西璞的子女说,老人身体不好已经卧床好长时间了。
看到刘西璞坐得不稳却依然想挺直腰背的动作,记者心中一阵酸涩,跟着老人的讲述,回到那段峥嵘岁月。
冬天时鬼子经常来扫荡
刘西璞,1927年1月8日出生于广饶县花官镇东刘村的一个贫寒家庭。据刘西璞回忆,那个时候鬼子经常到村里扫荡,尤其是到了冬天,鬼子扫荡的次数更为频繁,让本来就贫寒的家境雪上加霜?!肮碜拥酱謇锷ǖ词?,不仅抢东西还杀人?!绷跷麒彼?,他有一个关系亲近的本家兄弟就被来扫荡的鬼子烧死了。“三步一岗,五步一哨,哪个村里不带孝……”贫寒的家境加上对鬼子的仇恨,让刘西璞萌生了参军报国的想法。
1944年4月,17岁的刘西璞毅然参军,成为县大队的一名通讯兵。“那个时候,整个抗战环境都很艰苦,我们的武器也不好,只能跟鬼子打游击战?!绷跷麒彼?,不能和鬼子正面硬碰硬,就想办法绕到他们后方去消灭敌人。
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
“每次出门送信,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?!绷跷麒彼档秸饫锸鄙袂榉浅<ざ!安恢朗裁词焙颍碜拥呐诘头晒戳??!绷跷麒敝缸鸥觳采系粝碌纳撕鬯担暗笔倍疾恢雷约菏苌肆?,等完成送信任务后才觉得疼。”
据刘西璞回忆,有一次他与另一名通讯兵雒安福一起出门送信,结果刚出门不远就遇到了鬼子轰炸。雒安福不幸被弹片击中,肠子都流出体外,就这样雒安?;钩辶跷麒焙啊翱炫?,快跑……”“我的命是捡回来的……”刘西璞不停地重复这句话,正是因为知道生命的可贵,他才不怕牺牲。
通讯兵做的是后勤工作,很少与鬼子在战场上正面相遇,但是也非常危险。
部队的番号就像是自己的名字
“我当兵时属于十纵28军84师252团……”刘西璞重复了好几次自己当兵时的部队番号,他说部队番号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重要,至死不忘。刘西璞参军后一直跟随部队在胶州一带活动,后来南下到了福建。1955年,他复员回到老家。“回家后,跟大家一起除虫,搞农业建设,我们相信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!”刘西璞说。
“退伍后,眼睛也慢慢地不好了。”记者看到刘西璞的右眼已经失明,但是耳朵不聋。据家人介绍,老人因为行动不便,最喜欢听收音机,尤其喜欢听新闻?!爸牢颐枪以嚼丛胶?,心里就踏实了。”
记者一行离开时,老人又打开了他的“宝贝”收音机,开始收听节目。
年轻时经过了战火的淬炼,年老后安享晚年,从刘西璞质朴的话中,记者听到了一种满足。在这里向这些革命先辈致敬,致敬他们在战火中的不惧不屈,致敬他们年老后的宁静豁达!(东营网 记者/徐燕)
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投稿信箱:2339875351@qq.com